文章以衢州市博物馆为研究对象,以后疫情时代给人们带来的变化为切入点,探索多媒体、数字化领域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策略方案。从多元化拓展数字化资金来源、规范数字化标准推进资源整合、数字技术在基础设施中的运用、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应用、数字技术在创新展陈方式中的运用、数字技术在公众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六个方面展开论述,结合实际,针对地方博物馆存在问题和困难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建议,为进一步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活态化”“立体化”“智慧化”抛砖引玉,作一些探索性思考。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地方博物馆;数字技术提升;策略研究


近年来,新冠疫情不断反复,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博物馆行业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沉重打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博物馆人如何谋划新的方式来传递历史知识,促进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值得长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后疫情时代,人们在心态和认知上发生了变化。在心态上,人们会更加看重安全指数,病毒变异造成的传染性提升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所到各类场所的防疫措施和安全措施;疫情反复引起的出行政策不断变化,让人们感受到不确定性,而在闭门不出与报复性旅行间反复横跳。在认知上,无论是被动隔离还是主动居家,慢下的生活节奏促使人们挖掘事物的内涵,对文化定位的准确性、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深入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当疫情成为常态,博物馆展览的“故事”将与普通社会大众的体验、认知和情感更紧密地黏合在一起,博物馆策展团队因而需重新思考展览的主题侧重点。一方面,展览更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关注社会热点、历史观点、时代特点,出现以小见大(小题材大社会,小人物大英雄,小场域大故事)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在疫情常态化下,人们对博物馆的“智慧化”“数字化”“活态化”“立体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衢州作为内陆开放桥头堡与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将迎来高铁时代、数字时代、消费升级时代的多重机遇。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博物馆展览现状与观众要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数字化变革给博物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博物馆不再是闭环系统,而成为更广阔区域关系系统的一部分。数字化创新促使交流变得便利高效,博物馆能更快捷地了解观众的想法和喜好,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和体验,这给中小型博物馆带来了新机遇。衢州市博物馆紧跟时代潮流,尝试数字技术引领的文化成果新模式,探索博物馆在后疫情时代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 衢州市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体制机制僵化,资金薄弱,创造力与活力难以迸发


衢州市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工作仅停留在博物馆的局域网建设、数字博物馆网站建设、博物馆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第一,衢州市博物馆内部机构设置没有顺应新的数字化建设变化,还停留在传统的机构划分形式,工作人员学数字化技术专业的较少,难以了解和掌握最新、最适用于博物馆的技术。第二,信息化意识待加强,大量基础数据多来自普查数据,文物信息化等基础性工作缺乏。第三,博物馆对数字技术应用及成本等方面了解较少,但目前盯上博物馆数字技术应用的公司不在少数,技术供应商的参差混杂给博物馆增加了甄别难度。第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各大博物馆各自为政推进数字化建设,技术标准五花八门,给将来数据接口无法对接埋下了隐患,使得博物馆数字化资源难以整合,无法产生聚合效应,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例如,同一家博物馆就有人社局的“一卡通”、文旅局的“智慧云”“文旅绿码”等多个预约平台,观众参观前得扫各种二维码,技术重复,程序复杂,影响入馆效率和参观体验。第五,地方财政对数字化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不够。从衢州市博物馆近两年的财政拨款来看,平均拨款免费开放278万元、文物征集93万元、引进展览30万元、文物保护85.5万元、文博研学35万元,经多方努力,文物征集拨款今年提升到100万元,但是文创产品开发、数字化运营等新型的项目专项经费一直不受支持。衢州市博物馆属于公益类事业单位,现行政策下收入与支出是分开的两条线,只有政府拨款能用于日常的运营维护,自身不具备资本运作条件,掣肘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


1.2 数字化建设不够与时俱进


2015年,衢州市博物馆推出衢州数字博物馆,对展厅基本陈列进行了全景采集,结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采集藏品图片6000余张,本馆基本陈列已经上网,全馆微信公众号、导览服务已经正式上线运营。但由于整体建设经费不充足、技术力量薄弱,这几年基本原地踏步,目前与同等级的全国主要二级博物馆相比,衢州市博物馆在三维资源采集、数字资源档案库建设、文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对馆内众多一、二、三级珍贵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产生较大的阻碍。


1.3 观众参观的体验感不足


衢州市博物馆展馆建筑的年代已较久,展厅内部结构和相关展项已相对陈旧滞后,无法满足观众不断更迭的审美需求和互动体验需求;现代高科技手段(声、光、电)的缺乏使得观众无法从现有的展览陈列中很好地感受衢州文化;因博物馆藏品的特殊性,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许多珍贵文物不宜经常展出,越是贵重的文物越是少有机会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一博物馆文物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因此,增加智能数字化互动体验项目,打造全新的感官效果,寓教于乐,让观众在互动体验中加深对展览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促进这些方面的改进已迫在眉睫。


2 衢州市博物馆数字技术提升的策略研究


2.1 多渠道拓展数字化建设的资金来源


2015年,《博物馆条例》提到“国家鼓励设立公益性基金为博物馆提供经费,鼓励博物馆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其一,博物馆本身应通过建立理事会和博物馆联盟,举办高质量的展览、讲座等活动,吸引社会捐赠资金,扩大资金来源;其二,政府要在确保博物馆基本运营资金的前提下,协调博物馆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博物馆优秀项目,发挥风向标作用,引导和吸引社会力量和企业参与;其三,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支持文化艺术发展的动力,为愿意繁荣文化艺术发展的企业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中小企业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参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2.2 规范数字化标准,推进资源整合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建设数字中国”,明确列出了“推动景区、博物馆等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建设景区监测设施和大数据平台、发展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专项。而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需要平台进行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一是技术交流平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博物馆员工在数字化技术专业水平方面存在很大不足,而数字化相关企业对博物馆应用场景具体需求的了解不够深入。政府可以在相关领域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定期组织科技公司和博物馆参加展会、沟通交流,准确对接供需双方。二是人才培养平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相关工作所需的人才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专业跨度大。目前,许多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急需专业人士。政府可搭建博物馆数字化人才培养平台,通过线上线下专业知识培训相结合,尽快培养一批既懂博物馆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成果共享平台。在政府指导下,以行业协会为主导,建立博物馆数字化成果和经验共享平台,鼓励大型博物馆带动中小型博物馆,不断提升区域博物馆整体数字化水平。


博物馆在各平台的支持下,应积极进行数字化建设。一是建设“网络文博大讲堂”,使之成为人民群众指尖上的文化加油站。可全面启动博物馆文博从业人员数字化培训计划,通过技能培训、岗位培训、在职培训等多种渠道提高从业人员的数字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将线上服务纳入博物馆从业人员工作考核;吸引高端文博人才参与线上文博服务,增强线上服务的吸引力和黏合度。二是开发“互联网+文物”数字文化产品,通过第三方公司的AI知识收集、数据简化处理、网络展示、云服务等技术支持,打破数据孤岛,逐步实现可移动文物数据开放共享。


2.3 数字技术在基础设施中的运用


衢州市博物馆在数字赋能疫情防控,提升疫情防控能力;数字赋能安全监管,提升安全监管能力;数字赋能设施提升,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做出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疫情防控方面,衢州市博物馆运用数字化技术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守住人民群众的“安全线”。一是增设红外线感应测温门,减少观众排队聚集和等候的时间。二是全面实行实名预约参观方式,确保总量控制、分时限流。三是增设“共富码”应用的“防疫登记簿”功能,实现防疫信息登记自动化,助力疫情溯源。


在安全监管方面,衢州市博物馆构建了高效的监测运行新系统。安保工程原系统前端采用模拟摄像机进行图像采集,后端采用数字方式存储,安保技术落后,部分设备老化,图像的清晰度和后台的存储时间都已无法满足现行需要。随着数字及网络技术的发展,部分行业标准已做修订,特别是 2018 年发布《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新版本,2012年对《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要求》进行修订。针对以上情况,衢州市博物馆启动安保设施改造提升项目,使安全防范技术达到新规定和新规范的要求。安防设施全面实行监控系统模改数,并引入人脸识别系统、热成像等新技术,改造提升网络安全及无线覆盖系统、视频监控及声音复核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应急广播系统、一卡通门禁管理系统、对讲及巡更系统,上线升级版智慧博物馆平台。


在公共服务方面,衢州市博物馆接入安防、消防和文保单位的监管数据,及时收集公众对博物馆及文保点在服务质量、安全隐患等方面的投诉;利用公众在博物馆体验中形成的预约、感受、评价等数据,实现博物馆产品个性化推送。


2.4 加强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应用


衢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1.27万件(套、部),其中出土文物4623件,古籍近3万册,书画、史料等1600余件。近几年通过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和全国古籍普查,梳理了基础数据,但未形成本馆自身的数据资源库。推进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的实施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能为更好地开展文物管理、研究、展示和利用提供基础支撑。衢州市博物馆委托浙江大学城乡创意发展研究中心编制完成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方案》,并通过了浙江省文物局的审核。2022年初中央专项资金下达后,项目立即启动实施。


2.4.1 文物信息资源数字化采集制作


衢州市博物馆对馆藏文物进行了多维度、多媒体的信息采集(表 - 1),重点开展馆藏一、二、三级文物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包括24件国家一级文物、119件国家二级文物、608件国家三级文物,并基于采集的影像,整理收集相关知识资料入库,形成特色主题馆藏资源库。数字化采集技术包括高清摄影、摄影测量、结构光扫描、三维采集、平面扫描、环拍采集、影像采集、色彩管理、三维数据处理等。

2.4.2 文物信息数据的共享、开发和利用


在文物研究、文献整理的基础上,衢州市博物馆通过第三方公司的AI知识收集、数据简化处理、网络展示、云服务等技术支持,形成融合展示分享、推介传播、动态档案、教育推送等功能的“互联网+文物”数字文化产品,打破数据孤岛,逐步实现可移动文物数据开放共享。预计运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向博物馆、高校、文化礼堂等区域进行辐射,目标是使参观人数提升30万人次以上,互联网访问量提高20%~30%。在开发“互联网+文物”数字文化产品时应分析应用场景,提高产品与场景的匹配度。衢州市博物馆从观在衢博、听在衢博、品在衢博、游在衢博四个方面对应用场景进行了分析。


观在衢博。打造智慧文化云服务。衢州市博物馆利用数字博物馆、文化直通车等平台开辟线上展览模式。通过AR、VR等数字技术,让博物馆的经典藏品转化为线上可见、可查、可品的电子展品,呈现文物的高清细节和详细介绍等信息。数字博物馆应用重点放在博物馆管理和展示教育上,可实现新闻发布、展览推送、藏品搜索等功能,目前已初步实现整体服务线上化。


听在衢博。完善全域导览“一张图”,实现重点展厅文物在线自助语音导览。根据浙江省文物局开展“博物官 ——浙江博物馆聚落平台”首批博物馆建设的要求,并基于2020年衢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的需求,衢州市博物馆申报无障碍智能语音导览建设项目资金,与浙江省联通公司衢州分公司合作,制作重要藏品的语音导览。观众在微信“博物官”小程序的衢州市博物馆子端口选择相应展览后,可获得详尽的展览信息和展品语音介绍;扫描对应文物的二维码也可获得展品的语音讲解和图文欣赏。


品在衢博。博物馆商店是文化创意的宝库,各式创意礼品和限量版产品能大大增强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衢州市博物馆尝试在线展示文创产品,以30件珍贵特色文物为内容基础,编辑出版绘本、图书,并制成电子书籍;上架玩具类、食品类、生活类等各式文创产品,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


游在衢博。制作“衢博电子一卡通”,以移步换景的手法运用VR技术展示场馆全景,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博物馆分布信息;挖掘各类文物背后的故事,运用AR、VR、人工智能、人机互动等技术制作沉浸式场景,推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演艺、沉浸式活动等项目。


2.4.3 文物信息资源保护管理与保存


构建衢州市博物馆数字资源库,保存馆内文物数字化成果;依托“浙江博物馆藏品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实现藏品管理、展览管理、网盘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实现博物馆藏品数字资源共享。


搭建一个博物馆专属的云存储系统,实现馆内数字资源统一存储,可随时随地访问所需文件,通过资料共享、多人编辑、实时讨论等功能提升协作效率。


打造文物数据展示系统。通过文物数据可视化应用功能,支持对导入数据的智能识别和数据处理,同时提供可视化大屏编辑功能。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导入该系统后,支持观众前端操作,观众在可视化大屏上通过搜索功能进入文物展示页面,浏览高清图片、影像及学术成果等文物背后的故事,支持下载及分享等互动体验,真正做到文化共享。


2.5 探索数字技术在创新展陈方式中的运用


衢州市博物馆正在谋划展陈改造方案,将历史专题展厅由“衢州六千年”向“衢州一万年”推进,前期 20 万元经费用于 3 套概念性方案设计,已通过相关专家的论证,并提出改进方案,整个项目需投资6000多万元。该项目完成后观众可以通过多媒体触摸屏享受现代化的信息查询方式,利用三维立体动态技术进行多角度文物视觉影像展示。恐龙厅打造沉浸式空间展示效果,增加多媒体互动显示屏,将全息投影技术与“礼贤江山龙”化石有效结合,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感,从而更好地寓教于乐;万年衢州厅增加交互式感应触摸屏,展示多维度衢州文化信息,围绕重点文物营造体验式场景;婺州窑古陶瓷厅增加衢州陶瓷体验区及修复展示区,设置“涂画数字书法台”,通过数字模拟彩绘进行3 D陶瓷上色(图1),通过古瓷大观、礼瓷赏鉴、瓷器展示、陶器制作等互动体验形式,充分展示中华陶瓷文化,展现高品质陶瓷产品的魅力。

2.6 探索数字技术在公众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博物馆通过打造云展览、云课堂、云讲座、云体验等系列资源,完善看直播、享活动、学鉴赏、品文化等服务功能,将优质资源输送到学校、社区、企业等各个区域。同时,应加快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观众画像,促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


衢州市博物馆着力推动文物与教育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资源禀赋、场馆优势,与大中小学深度合作,联合开展文物保护利用课题研究,合作开发青少年研学旅行实践精品项目和精品课程,切实发挥博物馆作为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阵地作用。衢州市博物馆与周宣灵王庙、赵抃祠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衢州市26处文保点组成一体化游览路线。观众打开AR导览可完成整条线路的游览,导览从“游前”“游中”“游后”三个场景定制服务模块,如提供开放区域线路导航、参观舒适度指数、视障辅助读屏功能等。观众在屏幕中通过路线的指引箭头及建筑上出现的空间标签,远距离即可对建筑名称和方位一目了然,利用空间标签还可进一步发现容易被忽略的建筑和文化细节;通过文物检索功能,可快速查阅目标文物进行线上欣赏。


3 结论


在疫情常态化形势下,博物馆应对更新运行模式进行深刻思考,孕育出新可能、新机遇,激发博物馆新的文化潜能。一是观众在疫情期间对于互联网的依赖增加,博物馆可以通过与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新的文化交流方式。二是博物馆实现数字化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冠疫情的出现促使这一进程加快推进。博物馆人应具有适应信息时代的思想意识,掌握处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牢牢抓住疫情常态化下信息社会带给博物馆的新机遇,为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集中人力与物力资源营造出有利于信息资源开发的氛围和环境,在博物馆数字化技术提升方面做出亮点、做出特色,为衢州市各县市区博物馆带好头,提供借鉴意义。


原标题:后疫情时代地方博物馆数字技术提升策略研究——以衢州市博物馆为例

作者:赵文慧(衢州市博物馆)

原载于《自然博物》第7卷

微信来源:浙江自然博物院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