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杰 执笔—

数字藏品,字面言简意赅,却难以一语破的。越来越多的文博工作者开启了对数字藏品的探索。如何让数字藏品融入文博单位的日常运营?如何正确引导开展数字藏品相关业务?如何做到文博数字藏品工作的守正创新?数字藏品俨然成为博物馆立足新时代、谋求新发展的重要课题。数字化是这个时代的标签,数字藏品将在文博行业政策方针引领下成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助推器与先行官。

然而,仅就对数字藏品的理解过程都并非易事。作为网络、信息、加密等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充斥着大量新名词、新知识;数字经济的模式与逻辑,也在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思维和习惯。大幅度、多维度的变化,带来了思想上与实践中的阵痛,从理解、思考到执行,非一日之程,而在阵痛与时间的磨砺之后,才是行业得以走向稳定发展的新起点。

本文将从四点着手,帮助读者平滑过渡数字藏品从理解到应用的过程。首先, 剖开数字藏品的字面,探其内在,剖析原理,帮助读者应对变化;其次,分析行业现状与实践案例,举一反三,前瞻未来;再次,提供实操建议,辅助读者结合自身与市场,理性分析,保持自我特色,不盲从跟风;最后,阐述行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敦促读者在保持创新与发展的同时恪守原则。

一、博物馆数字藏品的内容和特点

二、博物馆数字藏品产业剖析

三、博物馆数字藏品运营管理

四、博物馆数字藏品四大维度分析


博物馆数字藏品产业剖析


(一)数字藏品发展简史

2017 年 9 月,在以太坊区块链上诞生了 ERC-721 协议,并陆续涌现了“CryptoPunk”“CryptoKitties”等非同质化通证。被称作“加密猫”的 CryptoKitties项目,引发了人类史上第一波非同质化通证热潮。“加密猫”是一款基于以太坊区块链的轻量化游戏,以繁殖数字宠物猫为游戏内容。

用户之间可以交换“猫”并培育下一代,不同的“猫”具备不同的“特性”,可在繁殖中结合并“遗传”给下一代,具备稀有属性的加密猫价格也一路高涨,一只名为“龙”的加密猫卖到 17 万美元的高价。CryptoKitties 在发布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便聚集了 150 多万用户,交易总价值超过 4000 万美元。

如此火爆的 CryptoKitties 却非首个非同质化通证项目。CryptoPunk 作为第一个非同质化通证项目在沉寂了许久之后,于 2021 年冲上了顶峰。

2021 年 8 月 2 日,“CryptoPunk 3100 编号”挂出报价约 9050 万美元,并最终以 10860 万美元成交。两个月后的 10 月 29 日,推特用户 Farokh.eth 发文表示,以约 5.32 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 CryptoPunk #9998 NFT 作品,虽然疑似炒作,但也确实创下了非同质化通证的最高交易额,并远超美国艺术家 Beeple 在佳士得拍出个人数字作品《每一天:前 5000 天》的 69346250 美元。


回归到文博数字藏品,2021 年 9 月,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将五幅镇馆之宝各铸造了两份非同质化通证,一份由博物馆自行收藏,另一份公开拍卖。

作品包括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麦当娜与子》(又名《哺乳圣母》)、克劳德·莫奈的《蒙日龙花园一角》以及文森特·梵高的《布什淡紫色》等画作,其中达·芬奇的《哺乳圣母》以 17991 美元的价格拍出,5 幅画作共拍得约 45 万美元。

大英博物馆在数字藏品的创新上更胜一筹。大英博物馆在其“万物之大绘本北斋” 展览期间(2021 年 9 月 30 日至 2022 年 1 月 30 日),与一家法国公司合作,出售了200 款数字藏品。它们一半是展览中作品的数字藏品,包括著名的《神奈川冲浪里》,而另外 100 款则来自大英博物馆馆藏。

大英博物馆将数字藏品分为不同级别,从两件的“极罕见”版本到十件的“罕见”版本,再到百件的“稀有”版本,以及一千件的“限量”版本和多达一万件的“普通”版本。其中,普通版本的价格约为 500 美元一幅。且在后续的每次交易中,发行方均抽取当次成交额的 10% 作为版权费用。

回归到国内,2021 年 6 月 23 日,第一款文博系统的数字藏品诞生,系敦煌美术研究所提供的九色鹿和飞天皮肤,单价 9.9 元,共 16000 张,上线秒空。并随即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挂出单个 150 万元的高价,也因此被紧急叫停。短暂的行业修正后,国内数字藏品平台开始涌现。

数字艺术和非同质化通证风靡全球,成为 2021 年度全球网络最热搜索词。目前,国外数字藏品的交易主要依托于以太坊等公链。它们的优势是数据存储更加分散、安全,平台没有中心化控制力,信用度高,交易平台及二次交易平台体量大, 市场消费能力强;劣势是也存在创作上链成本高、交易手续费高、交易效率低且便利性差的问题。

即便如此,国外各大机构及博物馆也在积极布局和创新数字藏品内容,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冬宫博物馆等知名博物馆都在持续性地发布数字藏品,并策划以数字藏品为主体内容的展览。

除了数字藏品的发行和展览,纯数字藏品的博物馆也在规划与建设中。比如,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合伙人之一 Todd Morley 计划在纽约建造全球最大非同质化通证博物馆,馆内将包括数字艺术品、音乐文件以及其他数字资产。

当下国内的数字藏品平台绝大多数基于国内原生区块链进行。随着一段时间的发展,大型数字藏品平台纷纷禁止或收紧二次交易行为。这虽然损失了一定的流通性,但确保了数字藏品内容的可控性与市场的稳定性,以确保行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同时,国内数字藏品平台的交易,相较于国外基于以太坊等公链,便利性更好、效率更高且成本更低。

国内文博数字藏品的发展生机盎然,但现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缺少规范、标准和监管,以及具备共识性的价值认定体系;其次,优质的二次创作匮乏, 也缺少拓展赋能,对于单一藏品内容的延伸与延展仍然不足;再次,平台数量繁多且离散,基于不同底层区块链的平台之间尚缺少具备行之有效的跨链协议,藏品在不同链、平台之间的流转和认证还需大量的开发及沟通工作;最后,发行设计掌握在少数主体手中,缺少多层面、广泛的公众参与。

中国拥有完备的数字化、信息化基础建设,也有对数字内容最好的民众普及性, 这些都是数字藏品产业的发展沃土。中国在数字藏品产业上更具基础优势和发展潜力,而文博类数字藏品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载体。

(二)数字藏品现状分析

数字藏品相关产业发展极其迅速。从接到本文编写工作安排之日起,截至2022 年 7 月,不到半年时间,据国内数字藏品行业媒体统计,国内发售过数字藏品的平台已超过 1000 个,全网各平台注册用户超 6000 万。数字藏品品类涉及文物、非遗、潮玩、动漫、书画、摄影、体育等 20 余种,其中文物相关类为全时期、全品类最高热度。

通过对行业头部媒体数字藏品发布日历与藏品评级的统计,截至本文编写之日, 共有 177 个平台发布过文博相关的数字藏品。市场对文博数字藏品趋之若鹜,展现了极强的消费能力与购买欲望。

统计至 2022 年 7 月,文博相关数字藏品已超过 1500款,发行数量超 1500 万个,总销售额过 6 亿元。数字藏品产业在 2022 年 5 月底 6 月初迎来了阶段顶峰,6 月以来产业相关数据呈现下滑状态。仅就文博类数字藏品而言,从 6 月之前每万件平均销售时长小于 3 分钟,单款发售至售罄平均时长小于 2 分钟,已延长到每万件平均销售时长大于 5 分钟,并出现了滞销状况。7 月以来,行业开始逐步尝试数字藏品的延展,将数字藏品作为用户的权益媒介,拓展数字藏品的赋能应用,更多地和线下实体、场景相结合,构建“数字藏品 +”的形态。

2023 年 1 月 1 日中国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在北京启动。据悉中国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由中国技术交易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华版数字版权服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平台的交易牌照是依托中国技术交易所,交易标的物是相关的数字藏品、数字版权。截至 2023 年 1 月 10 日,平台仅开放了合作申请,具体功能仍未开放。据悉其具体的交易商品和交易规则还在研究谈论中。

(三)数字藏品运营分析

1.数字藏品基础设施

从宏观角度而论,数字藏品的基础设施,是生态的基础软硬件内容,它为数字藏品的生产、交易、维护、拓展、展示等提供支撑。

数字藏品作为基于区块链的非同质化通证,需要运行区块链所必需的全部基础设施,包含区块链、开发工具、交易平台、资产钱包等软件基础;服务器、网络、展示设备等硬件基础;以及数据原型、创作内容等数据基础。

以上内容中区块链、服务器、网络等作为底层,为数字藏品提供运行支撑;开发工具、数据原型、创作内容等作为数据层,为数字藏品提供内容支撑;交易平台、展示设备、资产钱包等作为交互层,为数字藏品提供应用支撑。

2.数字藏品运营平台

当下市面上的平台众多,在影响力、合作模式、发布排期、发布形式等方面均有差别。平台的选择宜根据自身的实际工作需求进行,从时间需求、收益需求、宣传需求、形式需求四个点开始,在充分了解平台的传播能力、运营能力、创作能力、创新能力、赋能拓展能力等能力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及选取藏品的条件进行考虑。

头部平台宣传度高、影响力大,形式上也兼容盲盒、碎片等多种方式,但排期满, 时间可选性差,且收益分配比例低。中部的平台多个维度比较均衡,会有某一维度较为突出,诸如创作能力或赋能拓展能力等。

尾部平台则在多项特质上均有所欠缺, 但如果自身品牌或选取藏品影响力足够,反而可以放大文博单位在数字藏品业务中的经济效应,反哺文化事业形成良性循环。

在实际的平台选择中,如自身品牌影响力及藏品认知度极高,且对于发布形式与后续赋能拓展并无太多需求,可选择相对体量小的平台,依托自身影响力即可达到在数字藏品用户圈层的传播强度与广度,同时经济效益更高;如对于宣传的需要更高, 宜考虑与头部平台合作,依托头部平台的海量用户及多维度、多层面的宣发渠道,通过数字藏品进行传播上的破圈,进而促进自身品牌影响力的增长;在尚未明确需求时, 也不妨试试守株待兔,等平台或发行团队主动联系,并提供相应的策划方案,在此基础上再行决定,这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对于发布平台的选择,需参考的因素很多,在数字藏品高速发展的阶段,应匹配自身不同阶段的工作安排进行权衡。

随着数字藏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会逐步形成分类明显与传统行业不同的数字藏品分类。

作为文化内容的宝库,从远期规划来讲,文博单位可构建三步走的数字藏品策略,第一步积极与平台合作,尝试、了解、学习、提升,培养文博单位内部的数字藏品产业人才;第二步搭建博物馆联盟区块链,确立文博资源的数字化及上链标准,打造内容充足、合作开放的文博资源平台;第三步拓展合作,构建灵活、便利、安全的跨链机制,拓展与专业团队的合作,吸纳专业人才最大化、最优化利用文博资源开展数字藏品产业,推进文博数字生态落地。

3.数字藏品交易结算

数字藏品的交易需要通过数字资产钱包或交易平台进行。当前国内主流数字藏品平台的交易方式类似电商平台购物,基础流程为选择藏品、下单、付款、藏品上链、收到数字藏品。基于基础流程,也衍生出了预售、空投、盲盒、碎片等多种形式。

在发售规模与定价上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大量低价可转赠、少量高价仅收藏、限量高价可交易。

大量低价可转赠类型,借助平台自身的强大流量,走亲民路线。购买后会有锁定期,锁定期后可向同链地址其他用户进行转赠,平台不为用户提供交易方式和担保,以刻意限定其流动性,减少炒作风险。

如 2021 年 10 月 29 日 12 时,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的数字藏品“越王宝剑”以 19.9 元的单价发行 10000份,购买满 180 天或受赠满 2 年后,方可进行转赠。

少量高价仅收藏类型,购买后仅作为该用户的收藏,暂时不可转让、转赠。对二次交易的完全限制,虽然规避了炒作可能带来的风险,但同时也限制了市场化的价格调整机制,缺少对信息内容的定价探索。

此外,限制流转也会降低内容的传播广度,从而折损数字藏品带来的社会效益。如 2022 年 1 月 26 日 15 时,沈阳故宫博物院发行的“新年纳福数字如意”数字藏品,以 118 元的单价发行 8200 份,购买后不可交易或转赠。

限量高价可交易类型,用户购入的数字藏品允许被实时交易流通,可在平台提供的二级市场上进行转售。行业现阶段仍然缺少相应的规范与监管。行业初生阶段需要在明确底线的基础上对各种场景保持适当的探索,以促进行业规则、标准的制定,推动行业发展。

未来,在监管之下开放二级市场的同时,对交易交割的时间和价格等都有要求,通过制定规范的交易流程、标准来规避二级市场的过度炒作,警惕二级市场过度金融化。

(四)数字藏品发展前景

很难确定哪年哪天起进入了数字时代,人们对生活的感觉太过熟悉,很多新事物悄无声息地成了生活的重要组成。不记得什么时候起习惯于手机叫车、订外卖, 也不记得哪天开始不用再排长队买车票、机票。

这些内容已成为人们所习惯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早已充斥着大量数字化、信息化内容。数字藏品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 是因为它第一次让数字信息在公众层面成为被明确感知和意识的数字资产,并把信息的价值分配给公众。

但实际上,令人后知后觉的是多数人早在数字藏品出现之前就知晓并拥有数字资产,诸如各大平台的账号、付费会员、游戏道具、软件积分等等。正如人们越来越习惯于手机银行、手机钱包里的数字而不记得多久没有见过纸币一样,数字藏品也会逐渐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数字资产证明。

网络、数字和信息技术在沟通、交易及传播效率上的优势越发明显,未来在譬如元宇宙等更加完备、迫真的虚拟环境中,非同质化通证将是权益、权属的优选形式,数字藏品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和突破。

首先,虚拟世界的物品、信息、权益多数将以类似数字藏品的形式展现,而彼时人们对数字藏品的认知将如同此时对古董字画的认知一般,信息资产、数字藏品的价值会被进一步认同与追捧。

其次,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让物理世界的设备通过网络在软件层面联动、交互,而与虚拟世界的联通,可以让物理世界的设备与物品在虚拟环境中形成映射,同步呈现、同步交互。届时,更多的物理藏品将有铸造数字孪生藏品的需求。

最后,随着显像技术的升级和显示设备的普遍化,可显内容的版权要求会更高,而数字藏品将成为首选的展示内容之一,成为表盘、桌面、壁纸、全息成像等数字雕塑摆件、数字油画框中的展示内容。

如今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应用在不断打破人们的认知边界,数字藏品产业的发展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博物馆工作指南》简介

《博物馆工作指南》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策划、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组织编著,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基金会资助,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邀请广东博物馆行业专家、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撰写,历经两年时间,最终付梓。该书主要包括“博物馆概览”“博物馆筹建”“博物馆运营”“博物馆管理”“博物馆发展”和“博物馆案例”等6大部分,共63个篇章。


该书针对当前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博物馆创办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迫切需求,为博物馆举办者普及行业基本知识,指明办馆步骤,介绍博物馆运营管理模式,并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分析。该书融汇了博物馆学前沿理论及行业最新实践成果,语言平实,深入浅出,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一本适用于博物馆举办者、博物馆从业人员以及关心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社会公众等各类读者和受众群体的博物馆工作手册。

来源:文博圈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