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根基的文化遗产,于数字时代面临着与先前传播范式截然不同的挑战。对于年轻群体而言,这既是一场文化自我认知的重新塑造,也是传统价值与现代表达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数字时代的高度信息碎片化和多元选择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在年轻群体中更为分散,传播的粘性与深度面临考验。另一方面,年轻人也有机会通过数字平台更广泛、创新地参与和理解传统文化,促使其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本文以探讨数字时代文化传播范式演变为前提,旨在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年轻受众中的传播动态,有针对性地制定可行的策略与路径,以期在传统文化传播理论和实践上作出贡献。

一、现状分析: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遭受的冲击

数字化时代的浪潮涌动,对传统文化发起了深刻的冲击,特别是在现代性的洪流下,传统价值观、审美观和文化选择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首先,现代性对儒家文化等传统价值观产生颠覆性影响。信息时代的爆发使社会结构迅速演变,挑战传统观念。网络文学作为数字时代年轻化阅读的代表形式,前沿地反映了现代性下的价值变革。许多武侠和修真类网络小说,尽管背景设定在古代,却常以主人公遭受家族排斥、被师门放逐为故事起点,通过解构传统集体主义观念,强调主人公个体价值的追求。故事中,离经叛道的主人公常陷入道德困境,最终选择以个体利益为导向,超越传统社会对个体责任和角色的规定。这样的情节设定使主人公的形象成为现代性背景下理想人格的象征性表达。

其次,数字化时代塑造了全新的审美观和艺术表达范式。用户通过数字平台能够参与、定制和分享审美体验,形成了一种互动性的美学,打破了传统文化对审美标准的垄断。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平台、视频网站、游戏等新兴传播媒介强调视觉传达和图像文化,当下年轻人更容易接受视觉冲击力强、信息传递直观的文化形态。相比之下,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文字、象征和仪式性的表达方式显得相对滞后,进一步加剧了传统文化在审美层面的边缘化。

最后,数字化时代的娱乐消费主导也对文化选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主导着年轻人的日常生活。轻松、娱乐化的氛围影响了年轻人对于文化的选择。传统文化的庄重、深刻与娱乐化需求形成对比,导致年轻人更青睐具有娱乐性质的文化产品。

二、数字时代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多维场景实践

在数字时代,技术的崛起也引领了新型媒介的兴起,如网络文学、游戏、网络视听节目等,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在此得到生动体现,数字技术作为媒介本身,不仅传递文化信息,更深刻地塑造了信息的形态和受众的文化互动模式。

面对新的传播局面,我们需要立足已有成功案例,深入探讨传统文化传播的多维场景实践,在关注形式的同时,评估这些实践对年轻一代文化认同、情感共鸣和知识传承的实际影响,以期为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播提供创新的策略与方法。

(一)社交媒体平台

在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场景中,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内容创作者的努力逐渐渗透到年轻用户的日常生活。这包括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的传统节日习俗、古典诗词和传统服饰等。在bilibili上,UP主们通过多元的创新传播形式展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并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具身性。以@装束复原为例,装束复原团队对各朝代装束的复原严谨考究,整个团队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无论是原料,还是工艺,以及穿法、搭配、礼仪全部遵照古时“原版”来进行,并全部手工完成,而真人秀的呈现方式则将观众直接带入对传统文化的身体感知之中。通过走秀、礼仪动作,观众能够感受到服饰在实际运动中的变化,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实时参与感。

与严肃还原形成对比的是,另一位UP主@有山先生则通过具身化行为艺术式的表达,将古典文学和当代互联网文化结合起来,在bilibili上收获了近两百万粉丝。其中,视频作品《袁绍粉丝在曹操墓里背诵<讨贼檄文>,轰动全网!!》累计播放量达369.5万人次,位列全站播放量最高榜第15名。有山先生夸张、幽默、古怪的演绎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化沉闷、庄重的形象,使得年轻人能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种更贴近生活的文化表达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其所呈现的魏晋名士式的叛逆姿态,也迎合了现代性语境下年轻人对于个性、自由的精神需求。

(二)网络视听节目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综艺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态,同样经历了显著的转变。数字时代的综艺节目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了广泛关注,通过用户评论、转发和点赞等互动方式,构建网络社群。对于传统文化类的综艺节目来说,这种社交互动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用户的日常社交中,实现了文化的线上传播和线下体验的有机结合。近年来,一批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万里走单骑》,不仅在电视媒体上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在社交媒体平台引发了国学热潮。这些节目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及相关超话、标签、挑战、互动游戏等,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关注与参与,形成了一个活跃的传统文化社群。在这个社群中,年轻观众不仅可以欣赏精彩片段,还能学习知识、分享感悟,甚至与嘉宾和选手进行互动交流,激发了年轻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在数字化媒体环境中,综艺节目普遍采用与网络平台联动的模式。这一观看方式的变革直接影响了综艺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生态。为吸引年轻受众,综艺节目必须充分考虑互联网文化语境,突破传统综艺形式,注重独特、创新的内容创作。以2023年湖南卫视与芒果TV同步播出的《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为例,该节目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为主题,聚焦于阐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的独创之处在于其采用戏剧表现形式,打破了传统理论节目的框架。通过演员扮演马克思和孔夫子的角色,使这两位跨越时空的思想家在由XR技术打造的岳麓书院中展开了一场“历史性的相遇”。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积极融入这场穿越之旅。这种活跃的、开放的文化交流氛围更加贴近年轻受众,为传统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三)文旅产业

文旅产业在数字化时代崛起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景,展现出强劲的吸引力和。通过数字技术的融合,文旅市场主体成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创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例如,在2023年成都举办的世界大会的主题展览中,以“梦幻巴国”和“古蜀文明”为主题的巴蜀文化展区,就以高清投影、AR、VR等技术,巧妙地将古老的文化元素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现代化展示将古老的文物展现得更加清晰、真实,使得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临古代巴蜀文明的现场,感受历史的厚重。这种数字化的展览和体验空间既满足了年轻人对新奇感的追求,又成功地传递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旅产业还通过文创产品的开发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商品中,使其成为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在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一些文创品牌通过短视频形式展示茶具、书法、绘画等多种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制作过程,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对于在文旅产业中的重要地位的非遗传承而言,数字技术使传播从“离身”走向具身,“使生产者、接受者的主体性都通过技术或情感,得到由外到内,由他者到自我的双向激活。”

(四)电子游戏

电子游戏作为一种数字娱乐形式,已经在年轻一代中取得了广泛的受众基础。近年来,各国政府都在不断加大对游戏产业的扶持力度。2022年11月,欧洲议会通过“游戏决议”,强调要建立一个真正一体化的欧洲电子游戏部门,呼吁加大对游戏研发、人才培训的投入与支持。除了认识到游戏行业的产值已经成为经济上难以忽视的一环,更多是认识到游戏作为文化产品、第九艺术,在文化软实力构建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2023年10月,中国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布并实施《关于实施网络游戏精品出版工程的通知》旨在推动网络游戏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促进游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标志着国家层面对游戏产业的支持与认可。在业界,《原神》《黑神话:悟空》等国产游戏的相继出海,更是体现了电子游戏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潜力。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而言,“网络游戏凭借集合娱乐性与审美性于一体的特质,以及中国文化元素与标准游戏语言于一身的设计,正是融通中外的典型文化产品新范畴”,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创新舞台。近年来,《剑网三》《逆水寒》《燕云十六声》《江南百景图》等一批主打古风元素的网络游戏脱颖而出。在这些游戏中,精心设计的古风场景、华美的传统服饰、古老的建筑风格等元素,无不展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切表达。玩家在游戏中可以体验到古风意境、江山美景,感受武林人物的快意恩仇,满足了玩家对古代华夏文明的浪漫化想象。其沉浸式和交互式的体验增强了玩家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此外,电子游戏还是一种潜在的文化教育工具。透过游戏角色的塑造、任务的设置,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可以被巧妙地融入游戏中,引导玩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强烈地体现在对于生命的关怀……各哲学派别中最淋漓尽致体现这一基本的哲学精神和特质的非道家莫属。道家哲学以追寻生命根源为理论根点,以探讨生命存在的方式为内核,并进行着探讨人生价值和处世哲学的努力,最终以追求精神的超越和超然为主旨。”在《了不起的修仙模拟器》《鬼谷八荒》等依托道家文化构建的国产修仙类游戏中,玩家通过修炼、探索等游戏机制,不断突破境界、超越自我,并在这一过程中切身体悟中华文明对生命的关照与思考。这类游戏不仅在国内赢得广泛好评,同时也引发了海外玩家的追捧。《了不起的修仙模拟器》英文版的推出在国际市场引发了修仙热潮,其中一位YouTube用户对游戏宣传片发表了如下评论:“这款游戏所表现出来的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它与西方世界观下的游戏完全不同,我被它完全迷住了。”该评论突显了电子游戏作为文化产品在国际年轻受众中传播的价值。

三、数字时代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对策

(一)教育体系的改革:培育文化传承的新一代

在数字时代中,结合数字技术对教育体系做出优化改革,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关键一环。在教学中,应该借鉴数字化时代的互动性和个性化教学的特点,采用虚拟实境、数字化展览、游戏教学等形式,为学生创造更为生动的学习场景。在这方面,深圳中学历史老师、B站up主@苏辙糖在bilibili平台发布的视频《怎么会有老师上课放一整节课自己玩<三国志11>的游戏视频?》提供了生动的教学案例。教师利用游戏媒介,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探讨地理环境对古代军事战略的影响。通过互动化的游戏教学,学生可以在虚拟的场景中实际参与决策和操作,而非单向地接受信息,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的感知。

数字技术的应用也对教师的职业角色和观念进行了积极而深远的变革。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更多扮演引导者和激发者的角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需要不断研究并整合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实现知识的跨界传递。除此以外,教师还需要拥抱社交媒体平台,目光不只局限于课堂,而是宏观地、全面地了解当下年轻人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同时利用这些平台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分享至网络,实现文化知识二度传播。

(二)不断拓展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内容与渠道。

一方面,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就要进一步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资源,不仅要内容丰富,还要形式多样。首先,要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要把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影像、视频、音频等数字化的传播形式,并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据库;其次,还要加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的生产与再生产,积极推进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创新,特别是数字文化原创性再生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创造更多优质数字文化资源。

另一方面,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要进一步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在全媒、融媒、智媒时代,要发挥好全媒体的互联网功能,要发挥好融媒体强大的宣传功能网,要发挥好智媒体的精准传播功能。拓展传播渠道,要积极开发学习研究、传承发展、宣传展示、模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上新平台、新软件,有针对性打造适合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要、体现传统文化信息传播特点的传统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平台,在扩大传播范围的同时,还要精准化传播,增强传播效果。

结语

在数字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已经展现出丰富的可能性,数字技术为这一传播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场景。从文旅产业的数字化体验到电子游戏的创新表达,再到教育体系的数字化改革,都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更为亲近、生动的接触方式。然而,数字时代的传播也需要更多深入思考,如何在创新中守正,如何在融合中保持文化的根脉,都是需要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在文化传播的生态中,我们需要更积极地推动数字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加强合作,不仅在传统文化领域传播更多有深度的信息,也在各类平台上构建更加多元、全面的文化体验。

总体而言,数字时代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可能性的过程。通过这一融合与传承,传统文化将不再是过去的遥远记忆,而是与现代年轻人产生更为深刻联系的生动体验,并与年轻一代共同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特邀作者:

谢磊,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从事影视艺术研究

来源:文旅中国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