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5日,由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浙江省博物馆学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联合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扇、伞博物馆)与博物馆头条共同组织举办“2024 博物馆创新力建设研讨会——系统性推动 创新性驱动”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启动。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会长杨建武谈博物馆创新力发展,以下是讲话内容节选:

非常高兴在三月春光里,与大家相聚在美丽的大运河畔,共同研讨“博物馆创新力建设”的话题。“三月春光”万物萌动,通常比喻新生、兴旺和美好的开始,代表新的希望和憧憬。这与我们今天所要研讨的“创新”主题高度契合,人们也经常用“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春天景象来描绘创新的场景。因此,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举办“博物馆创新力建设”研讨会,可谓既应景又应时。借此机会,把我的一些思考、想法与大家进行一个交流。


博物馆为什么要创新?

出发点是什么?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当前,各行各业都在谈创新、谋创新、求创新,可以说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已成为全世界、各行业的普遍共识。


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一个地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负有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使命,也是一个地区和城市最重要、最鲜明、最特色的文化客厅、文化地标和文化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自小十分喜爱博物馆,一直来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他每到一个地方视察总要在百忙之中去参观博物馆。如去年杭州亚运会前,就亲临浙东运河博物馆考察指导。今年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讨论时,又谆谆嘱咐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目前博物馆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走创新发展之路。可以说创新就是实现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固有的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强大功能;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博物馆实现变革跃升,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物资源,激活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文化自信自强: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让博物馆融入时代发展主流,赋能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本次以“博物馆创新力建设”为主题开展研讨,也是顺势而为、因势而谋、乘势而上之举。


近年来,浙江一直在博物馆创新力建设上开展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共有浙江省博物馆等四家博物馆获评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并创成了一系列率全国之先的经验和模式。


一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率全国之先创新开展博物馆景区化建设,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先后创成了68家景区博物馆。


二是率全国之先启动了乡村博物馆建设工作,计划到2025年之前建成1000家。截至目前,全省已验收认定692家,打造出了一批集乡土文化展陈、文创产品展售、非遗手工体验、风物特产展销、拓展教育服务、旅游民宿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文化场所。


三是率全国之先推出了“24小时博物馆”,“商业综合体+博物馆”“交通枢纽+博物馆”等创新做法,19家博物馆的创新手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实现了博物馆“破圈”生长。虽然我们在推动博物馆创新之路上,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我们深知对照北京、上海、江苏和其他一些文博大省,我们还有不小差距,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还存在诸多需要创新突破的短板弱项,我们还没有骄傲自满的资本。为此,在如何提升博物馆创新力方面,我们也一直在学习、思考和探索。

博物馆创新的着眼点是什么?


所谓着眼点,就是推动博物馆创新的目标和方向。只有在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正确的引领下,博物馆创新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根据近年来浙江推进博物馆创新发展的经验,我认为博物馆创新发展应该着眼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着眼于使命推创新,努力将博物馆打造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场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征程中,我们理应勇于担当、守正创新,切实发挥博物馆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优秀文化传承阵地、先进思想引领阵地的三个阵地作用,在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上凝心聚力。


但是,我们也知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单纯的依靠灌输式、单调乏味的说教叙事,往往会令人生厌,尤其很难得到当下年轻人的认同。

为此,我们的博物馆必须在叙事方式上有所创新,要在全面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人工智能的创新方式和手段,通过策划展览、举办活动,让展品说话、让文物说话,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故事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二、要着眼于问题推创新,充分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注重量”向“追求质”转变。


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博物馆转型升级、迭代发展的这些关键时期,也面临着体制机制不活、文物藏品不足、策展能力退化、人才队伍匮乏、文创开发能力不足、服务品质不高、活化利用不够等一系列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必将成为束缚博物馆向上跃升、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我们要深入问题去多角度思考、多途径探究、多领域发力,着力打开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努力将发展中遇到问题挑战,转化为推动博物馆转型升级的机遇。

当然说到问题,很多人会提及缺人、缺经费、缺政策这一老三篇,这大概是客观事实,但是大家往往把它往客观的因素,外在的因素考虑。


这里我要特别表扬一下今天研讨会的东道主杭州工美馆。开放十多年到了要改陈的阶段,四个馆体量大,钱不够,怎么办?推倒重来、大拆大建大拆大造都不现实,他们就学习因地制宜,学习借鉴了旅游行业开展的“微改造,精提升”办法,精打细算,精心谋划,以绣花功夫,一个馆一个馆进行提升改造,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实现大变化。我觉得这就是一种问题导向、实事求是的创新,我觉得这一点做法对全国的博物馆都具有决策和借鉴的。


三、要着眼于观众需求推创新,以高质量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赋能添彩。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广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在旅游休闲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休闲,博物馆已逐渐成为广大公众的首选之地,线下打卡展览、线上云逛博物馆成为一种时尚流行的休闲、社交、生活方式,文博文创成为文化消费新的增长点。特别是疫情后风起云涌般出现的“博物馆热”,全国许多知名博物馆成了游客热门“打卡地”,人气爆棚,甚至于一票难求。


同时,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观众的认知水平不断提升,知识结构逐渐多元化,高水平的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策划形成隐性的评价者,他们见多识广,见过世界各大博物馆之后再来评判格调完全不一样,所以要以观众的需求作为努力的方向,聆听观众的心声、社会的回响,开展分众化的博物馆传播和服务,策划推出更多有深度、有趣味、有新意的精品展陈、宣教活动和文创产品,努力向着“独家原创”进阶,切实打造出更多专家叫好、观众叫座、有文化营养、思想魅力的精品展陈、教育活动。

博物馆创新的着力点是什么?


博物馆创新不是一句口号。在英国,创新力被分成了创新行为、创新技能和创新品质三个部分。个人认为,创新力的前提是要有创新的精神,关键是要找到和找准创新的着力点,或者说发力点。


因为,创新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只有在众多纷繁复杂的因素中找到最关键的、最能够产生影响的那个撬动点,对集中资源和力量做出最有效的努力,才能一举成功,才能实现事倍功半。这就如同武侠小说里经常出现的点穴术,面对强敌,只有找准穴位、攻其要害,才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一招制敌”的功效。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新时代的文博工作者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广泛的知识储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包容开放的协作精神。关键要在“破”和“立”上下功夫,做到“三求三破三立”。


“三求”即:求变、求新、求异“三破”即:破除固有的观念定式、破除固有的思维定式和破除固有的工作定式。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要“跳出博物馆看博物馆”,去进行大胆突破,创新求变。“三立”就是博物馆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认识要确立起来、创新发展的多元模式要建立起来、全面完整的博物馆体系要建立起来。

一、要致力于藏品征藏体系的创新


博物馆,顾名思义,物博量多应当是所有馆的第一追求。因为创新是多种方法,但并不是藏品文物的多寡、品位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博物馆是的社会地位,影响着博物馆的业务水平,制约着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发挥。但我们都知道,传统的博物馆征集方式已经遇到了很大的瓶颈,现在各县有博物馆,加上我们也有乡村博物馆的时候,不能指望像过去一样基层市县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移交到上级文物收藏单位。


通过文物拍卖、民间收购等途径开展征藏工作,又常常因为捉襟见肘的征集经费很难有令人欣喜的收获。因此,按照以往的道路继续走下去肯定不行,既然此路不通,就不能走老路,必须走新的路。


我想起了就是日本东京博物馆,他们最大的博物馆展示了很多中国唐宋元明清的瓷器、字画等。但是他在参观的时候发现这个馆里面展出的人很多都是私人藏品。他们这种从民间长期借展的方法,应值得我国国有博物馆好好借鉴。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推动这么做。但令人遗憾的是,我省的国有博物馆还没有很好实现破题。据说,国家版本馆的杭州馆对此也作了试水,我很高兴。之所以出现这种不敢“吃螃蟹”现象,究其原因,我认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主要是我们的同仁们怕有风险、怕担责,与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因此,我们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在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积极探索尝试文物寄存、馆际互借等创新做法,更要本着“为了明天收藏今天”的理念,积极开展百科全书式的收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藏品体系的系列化、特色化、多样化。


二、要致力于展陈体系的创新

博物馆陈列是博物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博物馆向公众展示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博物馆陈列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博物馆展陈设计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和想象的空间。我认为,当下博物馆展陈的创新,核心理念就是要敢于、善于打破传统的界线。

这个界线主要是两个纬度,一是空间纬度。博物馆的展览不应再局限于馆内这一局促狭小的物理空间,要积极拓展广阔的虚拟空间,实现线上线下的交互融合;还要打破展览资源互通的壁垒,让不同博物馆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通畅;更要打破文化传播的边界,让博物馆展览传播的界限无限扩大,实现更广的传播面,触及更多人的内心。


如去年浙江省博物馆推出的“蔚为大观——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特展”,让全省博物馆珍藏的精品中的极品汇聚在一起,既体现了全省文博一家亲,更让每个馆的独角戏、小声音,汇聚成为全省文博系统的大互动、大合唱。


此外,中国丝绸博物馆将展览办到杭州大厦、萧山机场,推出“国丝”环球展柜和浙江自然博物院正在筹建天文馆、地震,实现让自然博物院真正展陈在大自然中,都是在努力拓展博物馆展陈空间上的积极尝试和探索。

二是时间跨度。如去年夏天旅游旺季,杭州市园文局就有一个非常大胆的创新举措——在全市范围博物馆内推出错时闭馆政策:一部分在西湖景区范围内的小型博物馆暑假期间周一取消闭馆,一部分市区内的博物馆时间闭馆则调整到周二。


这可以说是打破了长期以来沿袭的国际惯例,应该说园文局在谋划阶段是顶着很大压力的,但实施后却获得社会上一致好评。大家普遍认为这一举措既向观众,特别是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提供了更多的参观选择,又有助于旅游旺季的客源分流,从而得到国家文物局的点赞。不过,严格意义上讲,杭州的做法还只是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一样在开放时间上作出的更加合理化、人性化的调整。


我本人更推崇的是浙江自然博物院推出的“24小时博物馆”,这才是实现博物馆全天候开放的展陈,虽然只是小试牛刀,只是摸着石子过河,但因其直指“八小时工作制”的时弊陋规,在展览开放时间上大大延伸,意义非凡,从而得到了中纪委、国家监察部的充分肯定和赞许。


三、要致力于研究体系的创新


研究是博物馆的基础工作,也是博物馆其他方面创新的逻辑起点。如果研究不深、不透、不精,不是基于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管理创新、展陈创新都有很大的风险。因此,任何一家博物馆,都必须牢固树立学术立身的工作导向,大力倡导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在学术研究上下足功夫,着力培养一批在国内具有行业引领地位甚至在国际具有话语权的学术研究带头人和团队。


同时,我认为当前的博物馆研究工作,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宏大的视野,缺乏系统性,大部分研究工作都停留于零敲碎打,各个博物馆各自为战,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也各大都各说各话,按照自己兴趣来,跟着自己感觉走,因此很难取得有影响力的重大成果。


因此,当前研究体系的创新,首先要强化课题谋划、系统决策,建立有价值的研究体系,有效引领各博物馆、各学术团队和研究人员更好开展多方合作,努力打造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四、要致力于解说传播体系的创新


我是搞旅游出身的,旅游系统有一句尽人皆知的行话,叫做“江山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这个导游就相当于我们博物馆的精神,所以对博物馆来讲,讲解员就是窗口,就是引导,就是形象大使,就是沟通博物馆与观众游客之间的桥梁纽带。因此有专家曾说过“典藏文物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是他的灵魂,而讲解员是掌握灵魂的人”。


但事实上目前的境况是,博物馆里这样重要的一个岗位上,大多的讲解员只是临时工,他们往往是大学刚毕业,吃得是青春饭,干的是苦力活。那我们就要反思了,我们的正式员工在干嘛?凭啥讲解员只能是临时工?他们干的那么好,工作又那么重要,为什么不能给他们一正式在编的身份?


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很好地解决,除了每年举办的讲解员大赛以外,还没有实质性、突破性的举措。因此,我认为这是一个亟需我们通过创新破解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想出办法给予讲解员更多的激励,建立奖励机制和培养机制,赋予他们尊严,给予他们应有的地位,真正让他们安心投入事业。


同时,我们要立足互联网、云交互、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全面渗透普罗大众日常生活的现实语境,进一步创新和拓展博物馆解说传播方式,积极鼓励那些怀着“打卡”“种草”怀旧、学习、直播“吸粉”等各种心态来到博物馆实体空间的参观者、爱好者,也成为博物馆讲解传播体系的一部分。

五、要致力于活化利用体系的创新


一方面,要不动体制动机制,积极探索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进一步推动博物馆文创开发、文博研学旅游,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资源活起来、动起来、转起来,真正把博物馆打造成为可观赏、可感知、可体验的城乡文化新窗口。


另一方面,要开拓国际视野、树立世界眼光,以开放、多元、创新的思维,努力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环境、一流设施、一流的人才和团队、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社会效益,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深进去,邀请更多的国际友人、国际游客走进来,让我们的博物馆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积极作为、彰显能力和魅力。

六、要致力于服务体系的创新

首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观众为上帝,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提升博物馆参观环境的舒适度、服务的品质化,提供更细致、更温馨、更有温度的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精神生活的强烈渴望,从而让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享受博物馆舒心、开心、暖心的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同时,特别是要树立开门办馆的理念,打破身份、人事关系的制约,探索合作模式,建立配套制度,主动邀请高校人士、社会学者、自由策展人等馆外人士参与博物馆的藏品研究、展览策划,积极探索博物馆跨界融合、多元互通的创新之路。


同志们,同仁们,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不断推陈出新、勇于突破和创造是我们应对挑战的关键。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系统重塑,自我革命,我们才能下一步路走的更好,走的更远。让我们携手并肩,以创新为动力,勇往直前。相信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能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为创造出更加美好、繁荣和可持续的未来贡献文博力量。

来源:博物馆头条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