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9月28日电(记者丛佳鑫、高天)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内,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聆听讲解、盖纪念章、购买文创产品、学习“六艺”……孔子博物馆通过不断创新,以丰富的展品和互动式体验吸引着游客的兴趣。

曲阜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王心安说:“博物馆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与各国友人交流的好地方。我们敞开胸怀,用文化盛宴欢迎四方宾客。”

2023年6月27日,在曲阜孔庙,孔子博物馆礼乐传习所的工作人员进行以《诗经》为主题的雅乐表演。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9月26日至28日,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举办。本届论坛首次设立尼山世界文物(博物馆)分论坛,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文物保护在博物馆中的利用”“博物馆与文明交流互鉴”等主题展开交流对话。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认为,文物承载人类文明,维系民族精神,是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博物馆既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今年,“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博物馆游”成为不少游客的城市旅游“必选项”。山东博物馆馆长刘延常介绍,今年上半年,山东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达到104.67万人次;暑期迎来观众参观高峰,6月至8月的参观人次达108.75万。

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安来顺说:“当今,如何用博物馆继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成为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

这是2023年5月8日在曲阜市孔子博物馆拍摄的馆藏文物——孔子圣迹图。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如今,中国各地的博物馆进行了有益尝试,博物馆已成为加强文化自信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场所。

三维数字化展示、沉浸式体验空间、场景还原、多媒体影像互动……走进山东青州博物馆,好像穿越了千年时光。

“近两年,我们在展陈技术和形式上进行探索,让文物藏品‘鲜活可触’,这有助于游客深入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探索和求知欲。”青州博物馆副馆长杨华胜说。

数字科技为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思路。敦煌研究院精心打造的虚拟人“伽瑶”,用人格化的内容传播敦煌文化;沈阳故宫推出“云上故宫”平台和“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平台,为观众打造触手可及的“精神粮仓”……越来越多博物馆纷纷进行“数字化转型”,并借助新媒体传播矩阵,为更多人开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

与会专家认为,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源泉。202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为中意两国文明交流架起一座新桥梁;2023年,山东博物馆举办“珍宝:从文艺复兴到维多利亚——英国V&A博物馆藏吉尔伯特精品展”带观众欣赏从文艺复兴到维多利亚时代的欧洲艺术……博物馆已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殿堂。

与会人士认为,作为世界各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机构,博物馆彼此联系,彼此依存。博物馆要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更积极发挥“民间大使”作用。

“博物馆可以增进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更深入的理解,让文化信息得到有益交流。”安来顺说。

来源:新华社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