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于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有“客家第一祠”之称的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官田李氏大宗祠发生大面积坍塌,部分文物被掩埋。据介绍,李氏大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是福建省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宗祠, 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数字化应引起足够重视


除了李氏大宗祠,近期因为暴雨发生坍塌的还有深圳的大鹏所城城墙,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系列的文化遗产受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洪涝灾害期间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加强对文物实体的保护,还应当未雨绸缪做好数字化采集,让文化遗产的数字孪生肩负起展示、保护、修复的功能。

龙联科技作为文化资源数字化的专业服务商,长期专注研发博物馆数字化、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技术,开发了以“龙联文化大数据综合服务云平台”为基础的一系列子系统,可以满足大部分文博机构、不可移动文物和私人收藏家的文化资源数字化、虚拟展馆开发等需求。龙联科技还是国家文化大数据标准体系参编单位,在进行数字化生产和采集的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标准,确保生产采集的数据真实、完整、安全、有效。此外,该平台系统具有适用性强、投入成本低、安全性能高等优点。


数字化可加强保护监测

龙联科技的三维扫描采集技术,可以对不可移动的文物建筑等进行全面的扫描采集,从而生成文化遗产的数字孪生。通过安装传感器等日常数据采集设备,可以全天候监测文物的状态,及时反馈到数字管理后台,并根据相关数据预演推测文物的未来状态。


例如在水灾、火灾等状态中如果有这类数据监测设备,管理人员就可以及时预警,进而采取保护措施,避免文物损毁的灾难性后果。


数字化可提供修复依据

通过数字化采集的文化遗产数据可以永久保存,就算文化遗产实物不幸损坏,也可以根据其数字孪生进行修复。例如此前法国巴黎圣母院被火灾烧毁,后来就是根据三维数据进行修复的。


数字化修复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它还可以帮助修复师们发现一些在实物上难以察觉的细节和规律。例如,通过分析数字孪生模型中的色彩变化,可以了解壁画在不同时期的颜色变化,从而更准确地还原其历史风貌。


数字化让展示交互更充分


数字化技术能减少对文化遗产实物的使用和损耗,降低其被毁坏的风险。数字化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多模态的信息资源,使展示更生动直观,同时还能通过多媒体手段实现虚拟现实等互动形式,增强观众的参与感。数字化展陈能够突破传统只有文物静态展示的局限,以二维、三维、动态、多媒体、互动式、沉浸式等方式进行展示和交互。

利用采集的文化遗产数据,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观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PC、手机、VR设备等终端设备访问文化遗产的信息、游览虚拟建筑、参与互动游戏等。目前,敦煌莫高窟、故宫博物院等文博机构都在引导观众更多使用数字化游览,以减少对历史文化的伤害。


此外,文化遗产的数字孪生可以让文化资源被全社会共享,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利用。通过对文化数据确权登记、标识赋码、上链上云并进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交易平台,可以进行文化遗产IP开发,增加经济收益。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